【百一视角】商标侵权判断与责任

作者:王瑞鹏、陈少兰 发表日期:2020-05-07 栏目:新闻资讯 阅读次数:加载中...

商标侵权的条件——“导致混淆”

商标用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其最本质的功能是识别功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商标权行为,在侵权认定时,将“商标混淆”作为必要条件。具体可归纳为几种情形:一是相同商品相同商标;二是相同商品近似商标;三是类似商品相同商标,四是类似商品近似商标。后三种情况只有导致混淆才可认定为侵权。第一种情况“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通常被视为天然混淆,无需以“容易导致混淆”为要件。

混淆的判断

第一,判断商品是否相同或类似。《商标法》意义上的“商品相同”采取客观标准,以《类似商品与服务区分表》为依据,以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类别相同确认商品相同。判断“商品类似”,则采用主观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根据商品的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或相关公众是否认定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来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在杭州啄木鸟鞋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七好(集团)有限公司商标争议行政纠纷案((2011)知行字第37号)中认为,鞋与服装构成类似商品。虽然二者在具体原料、用途等方面具有一些差别,但消费对象相同,且在目前商业环境下,一个厂商同时生产服装和鞋类产品,又通过同一渠道销售的情形较为多见,容易造成混淆。最高院认为商品和服务的项目更新和市场交易情况不断变化,类似商品和服务的类似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商标异议、争议有别于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制度设置,承载不同的制度功能和价值取向,更多涉及特定民事权益的保护,强调个案性和实际情况。

第二,判断商标是否相同或近似。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认定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原则为:(一)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二)既要进行商标整体比对,又要进行对商标主要部分的比对,比对应当在隔离状态下分别进行;(三)判断商标是否近似,应考虑请求保护注册商标显著性和知名度。

“相关公众”并非所有公众,“相关公众”是指具有一般社会和生活经验、中等智力水平和认识能力等的相关领域的普通公众,而不是该领域的专业人员,不是购物经验丰富会在购买商品时特别小心谨慎的这类人员,也不是认知能力低于普通水平或在购买商品时粗心大意草草装入购物车的人员。另外,所谓“一般注意力”,需要考虑特定购买环境 。如当消费者在购买金额巨大的商品或服务时,必定对商标施以高度注意力,混淆可能性会降低,而当商品或服务廉价时,则不然。

商标近似,需比较二者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是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效果等。上述司法解释中提及的要在“隔离状态下”比较,即不能把两个商标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应在分别观察之后凭借印象去进行比较,如果此时给人留下近似的印象,则二者近似。因为一般公众只会对商标中最突出、重要的部分留下印象,故还应对商标的“主要部分”在隔离状态下进行观察比较,如果二者给人留下的印象基本相同,则两商标应被认定为近似。部分商标,虽各要素均不相似,但因采取相近结构,可能导致整体上近似,因此,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整体比对”,在隔离观察的前提下,判断二者在整体上是否给人留下近似的印象。另外,还需要考虑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显著性强、知名度高的商标,给一般公众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会对混淆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侵权责任

《商标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法定赔偿额由300万调整为500万,及支持惩罚性赔偿均说明我国商标保护力度在加大。在小米科技公司、小米通讯公司诉中山奔腾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2019)苏民终1316号)中,被告中山奔腾公司直到本案二审期间,仍在持续宣传、销售被控侵权商品,侵权恶意十分明显,侵权商品种类多、数量大,侵权规模极大;部分被控侵权产品甚至存在质量问题,客观上严重损害了原告小米公司商标所承载的良好声誉。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以侵权获利额为赔偿基数,按照三倍酌定本案损害赔偿,支持了小米公司5000万的高额赔偿请求。